万科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。
原总裁祝九胜因涉嫌违法被刑事强制,万科与深圳地铁共同的董事长辛杰失联23天后辞职。

作为中国头部房企、曾经的“白马股”标杆,万科如今负债高达8700亿,管理层动荡,这一幕几乎等于向外界宣告:万科,撑不住了。
更讽刺的是,万科曾以“活下去”自勉,强调风险管控和稳健经营,而如今却和恒大、碧桂园一样,成了债务危机的主角。
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?为什么曾经号称勤俭持家的万科,最终还是没能躲过地产大崩盘?
万宝之争后遗症,命运拐点藏在2017万科的转折点,其实早在2015年就埋下了伏笔。

那年,宝能系通过二级市场大举买入万科股票,试图“蛇吞象”控盘。
万科创始人王石看不上宝能起家背景,带头抗争,最终演变成一场持续两年的资本混战。
2017年,深圳地铁以660亿资金入主,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,郁亮则接任董事长。
资本大战看似落幕,万科表面上回归正轨。但很快,全行业迎来“房住不炒”最严调控。
2018年,郁亮喊出“活下去”,这句后来几乎成了整个地产圈的生存口号。2021年,万科甚至倡议总部“节衣缩食、战时氛围”,危机感拉满。

表面稳健,实则加杠杆冲刺但喊归喊,现实是从2018年起,万科一边喊“活下去”,一边大手笔拿地,扩张步伐并未放缓。
四年间,万科每年拿地金额都超千亿,债务规模从2015年的4700亿飙升至2020年的1.5万亿,和恒大、碧桂园并驾齐驱。
为什么明知风险巨大,万科还要和暴雷企业走一样的路?
答案其实很现实。深圳地铁控股后,希望万科配合地铁+地产的城市开发模式,继续做大盘子、抬高房价。
而万科高层和员工的收入、分红都系于扩张之上。管理层的“江湖地位”也是靠规模和利润堆出来的。只要楼市“音乐”还在响,没人愿意第一个停下来。
这种模式,2017-2020年短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回报。

万科净利润从280亿涨到415亿,仅深圳地铁分红就高达192亿。
但行业大环境已变,2021年起恒大、碧桂园、融创等巨头相继爆雷,万科虽然当时负债率只有68.3%,低于“红线”,看似风雨不动,却已是高空钢丝。
“抄底”失手,熬死对手反被反噬2022年,万科判断行业已触底,想趁机抄底,准备等楼市回暖“一枝独秀”。
但现实无情,房地产市场连跌三年,2024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跌回2010年水平,库存高企、现金流紧张。
万科本想等一波反弹,结果越陷越深,连深圳地铁这个“金主”也被拖下水。

管理层的判断失误,赌徒心态暴露无遗。喊“活下去”其实并不是为了稳健经营,而是想熬死对手后再收割市场。
可惜房地产这口锅,底下还有坑,等不到春天,已经耗尽了家底。
行业逻辑变了,“雪中送炭”不再更大的问题在于,房地产黄金时代已经结束。中国经济正加速向高端制造业、科技创新等新赛道转型。
房地产的金融属性、投资属性在政策层面被全面压缩,回归“住”的本质已成定局。
对于传统房企来说,单靠过去那一套高周转、加杠杆、抄底扩张,已经彻底走不通。

2024年,万科巨亏400多亿。2025年初春小阳春的幻觉过后,市场依然低迷。万科的希望彻底破灭,也带走了整个行业最后的幻想。
结语万科的故事,是中国房地产30年兴衰的缩影。资本大战、政策转向、战略误判、周期陷阱,一环接一环。
无论是“猛借钱高周转”的恒大,还是“喊口号求稳”的万科,最终都没能躲过大浪淘沙。
楼市的神话不再,靠“熬”已无出路。传统房企,只有彻底转型、主动进化,才有可能在新周期里活下去。

否则,再多的故事、再响的口号,也都是过眼云烟。